(一)緣起
   義盛國小所在的復興鄉義盛村擁有一片好山好水,如小烏來風景區、風動石、瀑布群、赫威神木等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和濃郁的泰雅族原住民文化色彩,本校學區所在的各個地方,不論平時假日,亦常常看到許多遊客在此遊玩、嬉戲、登山、郊遊,可說是桃園縣旅遊的熱門景點之一。本校學生在此得天獨厚的環境之下,對於各種山林的景觀與動物並不陌生,但卻少有系統化的認識,多從家長口述中得知自己家鄉片面的知識;同時,義盛國小目前亦無屬於自己學區、社區的學習地圖與課程設計,有鑑於師生學習與本校發展遊學課程規劃的需要,本校教師自97年5月起就開始構思、建構、結合義盛國小學習地圖與遊學景點的可能性,並採取師生專題研究的方式,於97年9月開始實施相關教學活動,期望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,一同完成屬於我們、義盛國小的學習地圖與各類學習資訊。
(二)設計理念
  1. 課程以不斷循環方式進行,「訪談→規劃→實察→回顧→上傳」,以學校為中心,向社區延伸,逐步建構遊學地圖。
  2. 藉由人物訪談,激發學生對遊學地點的期待心理,更能從訪談中了解家鄉各類知識。
  3. 經由不斷的遊學行程規劃及學生腦力激盪,培養學生周全的思考力。
  4. 凡規劃出的行程,務必實地遊學,讓學生體驗家鄉之美,並以文字敘述方式或影像拍攝的方式記錄下來。
  5. 以資訊融入教學,學生須學習操作攝影機、數位相機,使用軟體打字、上網蒐集資料、上傳心得感想及相片。
  6. 教學過程以YouTube影片分享、Picasa網路相簿及奇摩部落格向大家分享,讓學生能利用網路所提供的免費資源,增進學生的成就感。
(三)教學目標
  1. 從擬定訪談大綱、人物訪談、訪談回顧的過程中,增進對家鄉的了解。
  2. 能通盤考慮到行程規劃的各要項,規劃出完整而安全的遊學行程。
  3. 能經由實地遊學,深入認知家鄉之美,並能敘述自己的見聞。
  4. 能操作數位拍攝器材並使用電腦、網路,紀錄家鄉之美。
  5. 藉由遊學地圖的建構,能說出家鄉景點的特色及所在。
(四)教材來源:自編教材
 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、生活課程、藝術與人文領域、綜合活動
(五)課程方案融入之領域
  生活課程、藝術與人文領域、綜合活動
(六)實施總節數:共19節
(七)方案發展歷程
  • 小烏來人物誌
  • 遊學規劃家
  • 小烏來遊學記

主題課程一:小烏來人物誌

(一)背景說明
   以民宿老闆、村長、風景管理所管理員…等人為對象,讓學生擬定訪談問題,並實際進行訪談,以蒐集小烏來自然景點、人文景觀、旅遊資訊、農特產…等遊學相關資料,做為規劃行程的依據。
  實際產出:學生共擬訪談大綱、個人訪談筆記、過程攝影拍照、訪談後學習單、心得及照片上傳部落格。


(二)能力指標
◎ 語文
  2-2-10-11能正確記取聆聽內容的細節與要點
  2-9-8-2能透過網路,與他人分享寫作經驗和樂趣
  2-2-1-1說話時能保持適當的速度與音量
  2-2-2-2能針對問題,提出自己的意見或看法


(三)教學流程:
  以採訪多位社區人士為目標,以下以採訪小烏來山莊老闆為範例。採訪前進行一次的訪談說明跟討論,包括:課程說明(參與對象介紹→進行方式說明→採訪人、事、物、地方列表→進行時間說明)→訪談人物-小烏來山莊及彭老闆簡介→學生各自提出訪談問題→討論及選定題目→關鍵字筆記要點...等等。(第一次上課)
  而在訪談時,要求學生能注意訪談禮節,仔細聆聽並以關鍵字紀錄。能就訪談的結果,提出問題。並要求學生經過訪談後,獲得關於遊學的重要資訊。(第二次上課)
  訪談結束後,也以課程討論的方式,讓學生藉由回答問題回想出訪談的重點。 並將訪談重點藉由學習單的方式統整並書寫出自己的想法。之後指導學生能利用word軟體打字,並將心得想法以部落格的方式分享至網路上。(第三次上課)
  因此,小烏來人物誌的課程每位人物都經過事前討論、訪談、談後心得回顧等流程與規劃,費時卻仔細。以此方式,我們共訪問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(小烏來山莊老闆)、復興鄉導覽員(本校學生家長)等。

主題課程二:遊學規劃家

(一)背景說明
  在實際進行人物訪談後,師生已知許多值得遊學的地點,便開始規劃遊學行程。以學校為中心,採由近而遠的原則,逐步規劃。師生共同決定一目的地後,便先讓學生在網路上蒐集資料,再共同規劃行程,包括準備物品、出發及回程時間、任務分配、交通工具、遇人問題擬定等。


(二)能力指標
◎ 自然
  6-3-2-3面對問題時,能做多方思考,提出解決方法
◎ 資訊
  4-3-2能找到合適的網站資源、圖書館資源及檔案傳輸等
  4-3-3能利用資訊科技媒體等搜尋需要的資料
◎ 語文
  2-9-8-2能透過網路,與他人分享寫作經驗和樂趣


(三)教學流程
  由於義盛國小的小烏來風景區內有許多著名景點跟私家景點,例如小烏來瀑布、風動石、義興吊橋、赫威神木等,因此我們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,讓學生能深入調查每一景點的特色以及訓練行程規劃、時間安排等細節,以下以調查小烏來瀑布範例:
◎ 目標
  1.藉由上網搜尋關鍵字找出關於小烏來瀑布所需資料。
  2.能說出規劃小烏來瀑布行程時須考慮的重點。
  3.能發表自己對規劃小烏來瀑布行程的想法及理由。
◎ 準備活動
(一)課前準備:小烏來瀑布教師行前實地探勘完成。
(二)引起動機:
  小烏來瀑布是本地最著名的景點之一,因此向小朋友說明即將選定一日出發去遊學,並詢問小朋友下列問題:有沒有小朋友去過小烏來瀑布?和誰去?它在哪裡?怎麼去?去那裡做什麼?
◎ 發展活動

  1. 請學生先利用網路蒐集小烏來瀑布相關資料,包括其地點、歷史、成因、高度等,並將搜尋到的資料記錄在學習單上。
  2. 查完後讓小朋友先發表所查到的資料。
  3. 讓小朋友到教室規劃行程,以腦力激盪的方式討論,內容包括出發時間、路線規劃、交通工具、行前準備物品、工作分配、遇到觀光客要問的題目擬定、到目的地須完成的任務,並且將小朋友討論的結果藉由單槍直接打字顯示於布幕上。
  4. 提問:規劃小烏來瀑布行程時,要考慮哪些要頊?

主題課程三:小烏來遊學記

(一)背景說明
  依據遊學規劃課程所擬之規劃書所定時間師生共同從學校出發,至遊學地實地踏察。學生沿途拍照紀錄重要資料,執行所分配的任務。教師則在旁協助,並講解相關知識。並在經過實地踏察後,教師藉播放所拍攝之照片,讓學生回想遊學過程,並指導學生寫出自己的想法,創造一段屬於自己的遊學地點介紹詞,再將自己的介紹詞上傳至部落格,以期讓學生對遊學地點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。


(二)能力指標
◎ 環境
  3-2-2能主動親近並關懷學校暨社區所處的環境,進而了解環境權
     及永續發展的重要
◎ 綜合
 4-3-2探討環境的改變與破壞可能帶來的危險,討論如何保護
    或改善環境
◎ 語文
 2-9-8-2能透過網路,與他人分享寫作經驗和樂趣


(三)教學流程

  我們曾實地的去義興輸水圳、歷史悠久的石頭教堂、小烏來瀑布、風動石、義興吊橋等地點進行探勘跟記錄,以下以調查義興吊橋為範例:
◎ 目標
 1.能說出從學校至義興吊橋的方法。
 2.能從橋上了解其歷史,並能以不同方法測量出橋長。
 3.能說出此次行程的心得想法。
 4.能正確操作相機、攝影機,紀錄家鄉之美

◎ 準備活動
(一)課前準備:攝影機、相機、打蛇棍、皮尺、水、衛生紙、筆記本
(二)引起動機:
  去義興吊橋之前,先在學校說明今天活動流程,及絕對要注意安全,尤其在橋上要保持嚴肅心情,勿開玩笑。

◎ 發展活動

  1. 師生開車至羅馬公路旁入口,並請學生紀錄行程所用時間。
  2. 至入口開始步行,老師帶路,並請兩位男生小朋友持棍敲打路面,驅趕蟲蛇。
  3. 至吊橋後,在吊橋前引導學生找出橋上的文字資訊,包括上橋的注意事項及竣工日期。
  4. 上吊橋前,先說明注意事項,並分配量橋長的任務後,請學生上橋執行任務。
  5. 任務執行完成後,在橋的另一端,於攝影機前講述自己今日調查的心得與想法。
  6. 再次出發步行回入口,沿途拍攝橋上風景
  7. 賦  歸
數位遊學E視界-課程方案全文下載(21頁):(PDF 格式)( SWF格式)
(八)具體效益

學生方面:

  1. 針對訪談地方人士,學到擬定訪問大綱、訪問技巧、訪問時的態度等,訪問後的心得撰寫,則能培養學生回饋、反思、節錄重點與寫作能力。
  2. 學生將訪談內容與景點介紹詞輸入電腦與部落格,能學習到文書處理以及在部落格上做學習記錄的經驗。
  3. 訪問與調查過程中,學生能知道並熟悉數位相機與數位攝影機的使用,並能結合GPS定位器等,做景點地理位置的標記。

老師方面:指導本課程的老師,在教學活動中能有以下成效:

  1. 調查與知道本校學區內各地方的歷史紀錄、人文背景。
  2. 增進教師課程規劃能力,培養教師進行教學研究與研發。
  3. 熟悉並能獨立操作數位攝影機,並能擷取、剪輯、輸出教學歷程影片到不同需求的地方或網站。
  4. 增進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經驗,提昇教師資訊素養,並使用與瞭解網路上各種可以取用且適用的網路資源。

學校方面:

  1. 建立符合義盛國小本位課程的學習地圖、遊學地圖。
  2. 錄製與拍攝義盛國小學區內的景觀與特色景點,提供教師日後相關課程的取用。
  3. 調查本校學區內的人文環境、歷史背景與地理資訊。
  4. 設計、規劃並發展義盛國小的遊學課程、教案與路線。
  5. 藉由教師的專長與本次課程記錄,運用多媒體技術的整合,完成「小烏來數位遊學地圖」的網路多媒體教材。

社區方面:

  1. 藉由師生的探查訪問,活絡社區內地方人士與學校的知識交流。
  2. 小烏來風景區藉由本課程在網路上的圖片、影片與文字介紹,分享給廣大民眾認識,以吸引遊客並期望提高社區家長觀光收入。